查看原文
其他

日本文学概况(第13讲)——日本近世的诗歌

日本近代的诗歌

✕✕✕✕✕✕

一、俳谐

俳谐「俳諧(はいかい)」,日本平民诗的一种形式。狭义为俳谐连歌的略称。谐连歌「俳諧連歌(はいかいれんが)」,是相歌而言的。,意为滑稽。有滑稽味道的歌便是俳谐连歌。

歌人们聚在一起,一个人先吟第一句共17个音拍(和歌中5、7、5),这叫“发句”。然后另一歌人吟出后一句(和歌中的7、7),这叫“连句”。然后再吟发句、连句,反反复复,可长可短,是为连歌。从俳谐连歌的发句独立出来形成了俳句「俳句(はいく)」。广义的俳谐是指俳句、连句、俳文等的总称。与纯正的正统连歌相对,以滑稽、机智为特色的“俳谐连歌”是单独成长的。到了江户时代,俳谐深受大众的支持和欢迎,迎来了历史上的全盛期。日本近世的俳谐经历了贞门俳谐、谈林俳谐、松尾芭蕉与蕉风、与谢芜村的俳谐复兴运动以及小林一茶的幕府末期俳谐,这样的发展过程。

(一)贞门

到了近世,在京都的松永德「松永貞徳(まつながていとく)」的努力下,才形成了全国性的俳承俳谐连歌中奔放滑稽的因素,认为乃“不嫌俗所作之句”,强调的特点就在于俳言的使用上(所谓俳言,指的是在和歌、歌中不用的汉语、俗、流行了近世俳,号称“贞门”「貞門(ていもん)」。贞门俳谐重视创作上的技巧,多用缘语(即相关语),挂词(即双关语)等修辞手法来产生幽默滑稽的效果。但是贞门的俳谐从根本上来说是以宗旨,格略保守。

松永贞德

(二)林俳

随着贞门俳谐的教条化,出了以大阪的西山宗因「西山宗因(にしやまそういん)」中心的“林”派「談林俳諧(だんりんはいかい)」。以大阪商人雄厚的经济实依托,主的滑稽性,强调创作上的自由奔放林派的代表俳人要推井原西。西长速吟性质的“矢数俳谐”,并创造了日吟23500句的记录,但这也使得俳更加走向游性,逐失去了艺术性。

西山宗因

(三)芭蕉与蕉

松尾芭蕉「松尾芭蕉(まつおばしょう)」(1644-1694),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俳人。芭蕉最初接受“贞门”、“谈林”俳风的熏陶,后又从中日古典,特别是庄子、李白、杜甫等人诗歌中吸取营养,并通过旅行到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,与弟子们一同创立了日本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“蕉风”俳谐「蕉風(しょうふう)」,使俳谐真正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连歌附属品而存在的地位,成为有独特艺术欣赏价值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。芭蕉因此而被尊称为日本俳坛史上的“俳圣”「俳聖(はいせい)」。

松尾芭蕉

“蕉风”提倡的美学理念有「寂び(さび)」、「しおり」、「細み」、「軽み(かるみ)」。

「寂び(さび)」,即闲寂的境地,不被外表的灿烂、艳丽所迷惑。芭蕉是第一位在俳谐中提出「寂び(さび)」理念的,使之成为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之一。

「しおり」,即余情,让俳句押韵、有节奏。

「細み」,即纤细,作者的心面向描写对象的深奥之处,细腻且富有生命感。

「軽み(かるみ)」,即淡雅,由面向自然转向直面人生、爱惜人类。对象、素材皆以庶民为主,表现手法平淡、朴实。

芭蕉最为脍炙人口的俳谐名句要数“古池”句,「古池や 蛙とびこむ 水の音(ふるいけや かわずとびこむ みずのおと)」古池历沧桑,蛙入水声响。作品先是勾画了空灵静寂的氛围,然而青蛙入水的一刹那间,响声打破了些许平衡。芭蕉此句以有声写无声,以动写静。可以想象,水声过后,古池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宁静的这一瞬间,动与静达到完美的结合,表面上是无穷无尽无止境的静,内面却蕴含着大自然的生命的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的奥秘,飘逸着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。

    芭蕉的代表作还有俳谐纪行文集《奥之小路》「奥の細道(おくのほそみち)」。1689年旧历3月27日,芭蕉携门下弟子从江户深川出发,巡访奥羽、北陆等地名胜古迹,最后到达大垣,前后历时6个多月,行程近2400公里。作品即是以此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为主要素材创作而成的。书名取自于书中第20章“仙台”结尾处的一段文字,既是指仙台境内的一条小道,也象征地表达作者的艺术追求——自己的俳谐创作将沿着“风雅”之道不断前行,尽管“风雅”之道或许被认为是一条僻野小道。作品中的主人公与其说是芭蕉本人,毋宁说是芭蕉创造的一位虚拟化人物。他置身于行旅、自然之中,更是畅游、畅想、醉心于“风雅”的理想世界里。潜沉到古典和传统的精神世界与先贤们一同感叹光阴似箭,人生如旅,生命易逝,自然永恒。

《奥之小路》路线图

(四)与谢芜村与天明的俳

在芭蕉之后,俳向大众化、卑俗化,失了文学性。到了天明期,才由与谢芜「与謝蕪村(よさぶそん)」实现了俳的中他在文人画及汉诗文的理的影响下,提出了“离俗”,作了充古典浪漫情趣的、感清新的作品。

与谢芜村

与谢芜村画作

(五)小林一茶与幕府末期的俳

幕府末期的俳人中得一提的是小林一茶「小林一茶(こばやしいっさ)」。他大胆地使用俗、方言,格率直,富有野性,真地表了他充坎坷的一生,同也具体地反映了江人民生活的名句集《我的春天》「おらが春(おらがはる)」广人知。

小林一茶

✕✕✕✕✕✕
✕✕✕✕✕✕

二、狂歌

狂歌「狂歌(きょうか)」,即是狂体和歌,指在和歌形式中咏入滑稽的内容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《万叶集》的戏笑歌和《古今集》的俳谐歌,到近世形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。从整体上来说,狂歌只是和歌的通俗形式而已。

✕✕✕✕✕✕
✕✕✕✕✕✕

三、川柳

川柳「川柳(せんりゅう)」,类似于我国的打油诗,拥有着很多的作者、读者、爱好者,朗朗上口,诙谐幽默,又有着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文艺精神。川柳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(1688-1704),当时有一种文学形式称为“前句付”,即有一个前句,多人一起创作可以与前句搭配的后句。这曾经是俳谐的入门训练,但随着俳谐的普及,前句付不仅局限于文人墨客,逐渐突破了文学素养、知识阶层的束缚,成为了町人阶层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字游戏。随着人气高涨,人们逐渐忽略了前句的存在,所接后句日益凸显出独立存在的特质。由于点评者柄井川柳「柄井川柳(からいせんりゅう)」的影响巨大,因此这种文学形式后来被称为“川柳”。俳谐的发句要有季语和切字,川柳没有这些要求,形式上更加自由通俗,以滑稽为宗旨,包含了对社会、世道的讽刺、批判。为此,作为一种吟咏江户市民人生百态的短诗形式,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流行。日本国内现在每年都举办川柳大赛,川柳的历史绵延几百年,仍保持着非同寻常的活力与人气。

柄井川柳

✕✕✕✕✕✕

参考文献:

1.李光. 日本文学史[M]. 大理工大学出版社, 2012.

2.张龙, 曲莉. 日本文学, (上)[M]. 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8.

3..日本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[M].复旦大学出版社, 2013.

4.蒋秣. 日本的“打油诗”——川柳[J].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, 2012.

5.黄芳. 芭蕉蕉风的形成及特色[J]. 外国语文, 2000.

主讲:乔宇芳

编辑:于水、桂琪琪

监制:侯广禄

出品:外语微易学工作室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